智慧社区:我国的基本情况和问题、建议
社区是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,智慧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 的快速发展和普及,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原有社区建设的基础上,综合运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,建设一个更安全、 更便利、更和谐、更文明的智慧社区。2014年5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发布的《智慧社区建设指南(试行)》中指出,智慧社区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,依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, 统筹公共管理、服务等资源,促进公共服务智能化、便利化。我们应创新地方政府、社会力量、 社区居民等主体的合作方式,提升社区管理质量和水平,让社区居民生活更便捷、公共服务 更贴心。
一、我国智慧社区的基本特征
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,智慧社区建设中的“智慧”特征越来越突出,社区软硬件建设成效愈来愈明显,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越来越强,基本建成了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现代化社区。智慧社区相对于传统社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:
1. 智能化。引进与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基础设施,在社区安全运行的基 础上确保工作人员投入其他工作。同时,社区可通过传感器等科技手段对该辖区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,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。除了在网上购物、查询交通拥堵等 信息外,物业、水电和然气等缴费都可以在网上实现,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。
2. 紧密化。人与人交流交往是社区邻里互动的主要方式,也是相互增进情感的重要因素。过去一段时间,见面是传统社区中居民与居民间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,智慧社区则重于微信联系。如今,尽管居民之间的见面没有过去那么频繁,但相互之间的微信沟通却成为了常态,无需相互见面就可以解决问题。这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团结合作,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3. 个性化。一个社区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,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发展。当代人的发展及其需求个性化,离不开智慧社区的发展和建设。个性化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,是未来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向。在信息化时代,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,切实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,以此实现为社区居 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。
二、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成就
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,我国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,打造数字社区,实现不同地区和部门数据共享,节约了彼此之间的资源。同时,为了方便居民办事,有的社区极力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和掌上服务大厅,给居民提供在线缴费、社保查询、咨询投诉、医院挂号、违章查询等服务,实现了社区居民“不出门,可办身边事”的目标。
1. 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稳步推进。社区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,把家庭、服务机构和政府服务结合起来,方便社区居民生活, 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。为了实现“智慧社区”的主要目标,地方政府、街道办事处等机构主动为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配备一台电脑、扫描仪、打印机等办公设备,帮助他们解决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难题,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。同时,加快便民服务终端建设,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。
2. 社区管理体系日益健全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以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强化,辖区里增加了社工服务站、心理咨询室、图书室、 活动中心等服务居民的窗口,解决居民八小时之外的消遣问题, 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少欢乐。
3. 社区政务服务平台日趋完善。坚持“构建大格局、汇聚正能量”的理念,以打造民生服务和惠民商业服务为目标,积极搭建政务微信服务平台,形成社区服务、媒体服务、党政服务、便民服务等综合体系;同时,按照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, 以便民服务为着力点,打造最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平台,实现智慧家居、社区安全等线上功能在线下得以落地和体验。
4. 社区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。当下,社区电子政务服务事项越来越具体,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,如民政、社会保障、应急救援等,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,提高了工作效率, 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,解决了社区居民“办事难”的现实问题。在此基础上,各个社区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特点, 将政务公开、查询咨询、事项预约等服务推送给社区居民,并对养老、卫生、教育、就业等社区公共服务进行整合,实现社区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。
三、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
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,智慧社区建设从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社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,社区服务功能更加显现, 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,得到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的肯定。但是,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,迫切需 要加以改善和解决。
1. 社区建设指导体系缺乏有效性。目前,上海、浙江、江 苏、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, 但智慧社区尚未形成具有普遍适用的体系架构和标准,各社区之间存在着资源条件不一致、信息化水平不均衡等问题,导致 智慧社区建设相对滞后。比如有的地方盲目跟风,缺乏地方特色, 居民知晓率不高和缺乏其他主体协同参与,致使智慧社区建设 的效果不明显;有的不能很好地结合本社区的实际,操作性不强, 忽略社区公共设施利用率,浪费了社区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2. 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度低。虽然智慧社区已建立了政务服务平台,但居民的参与度相对偏低。一方面,居民对 智慧社区的关注度不够。据调查问卷显示,41% 的居民对智慧社区不了解,有 44.6% 的居民不熟悉其建设内容,其中了解智 慧社区建设的居民占 16.3% ;另一方面,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。有 30% 的居民从不参加社区活动,经常参加活动的占 24%。
3. 社区建设主体缺乏有效的协商合作。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离不开行 政主体和市场主体的通力合作,其中包括政府 部门、街道办事处、社区居委会、社会组织、 居民等诸多主体。市场主体拥有先进的信息技 术,愿意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减轻不必要的工作 负担,以此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。居民个体平时工作忙,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 社区建设或其他公益活动,但有很多与自身利 益相关的现实问题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来解决。在智慧社区建设主体协作时,政府一直是社区建设事务的绝对主导者,其他主体是被动参与 的,造成主体之间难以形成密切的合作伙伴。
4. 社区的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。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乏力是制约智慧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。以往的传统社区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要 求并不高,但在智慧社区建设时代,社区工作 人员除了掌握一般的管理知识之外,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及其技术,以适应网络信 息化建设的需要。如今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有待 进一步加强,急需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互联 网专业技术人才为社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,而 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知识及其技术掌握 不充足,将严重阻碍智慧社区建设步伐。目前,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,有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达不到智慧社区 建设的水准,迫使社区工作人员亟需提升自己 的互联网专业技术能力及其他现代管理能力。
四、推进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
目前,我国正处于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, 城市智慧化、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,社区组织必须寻求更便捷更优质的方式方法。
1. 明确基层政府责任。智慧社区是智慧城 市的重要组成单元,必须全方位进行建设。围 绕智慧社区建设中“天”“地”“人”万物互联的核心问题,成立智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地方政府的主 要领导担任组长,负责诸如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规划、制定标准、 组织协调、监督检查、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。制定智慧社区建设的具体计划和实施细则,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每个社区工作人员,以此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。
2. 健全社区管理体制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,也是社区责任主体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。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居委会为了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工作规划,实施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转模式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, 政府应把握社会力量参与的界限和责任,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 参与主体作用 ;在党政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支撑下,确保政府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面向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。
3.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。一方面,促进社区居民普遍参与。在最大范围内听取和征集社区居民意见,培养社区居民的责任 意识和公民意识。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在线上发表自己有关智 慧社区建设的意见,通过智慧社区政务平台、微博官网、微信公众号等载体,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想法。另一方面,听取专 业人士的意见。通过召开智慧社区建设交流会和论证会,听取 具备参与能力的居民代表、社会组织代表的建议,然后分析社 区居民的各种诉求,实现社区居民从普遍参与向干实事的实质性参与转变。
4. 发挥政府指导作用。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,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。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在政府的 指导下,激发各主体参与热情。一方面,加大智慧社区建设宣传力度。利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向民众宣传“智慧社区”的相关知识及政策,让社区居民理解党委政府的用心良苦。另一 方面,制定参与主体细则。智慧社区建设的细则包括有哪些参与主体,怎么处理好参与主体间的关系,通过这些细则的推广实施,促使各参与主体主动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去。
5. 创新人才建设模式。人才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推动力量,也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。一是要强化培训工作。由所在街道办 事处牵头,举办社区工作者培训班,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,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。二是要推进智慧社区绩效考 核制度化。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智慧社区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进行督促检查,及时向街道办事处、居委会等有关部门通报智 慧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完成时效。三是要调动社区志愿者积极性。要发动本辖区的党员、老年人和未成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中, 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学习能力强、寒暑假休息等特点,鼓励他们参加智慧社区的宣传服务。
文章来源: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(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)
一、我国智慧社区的基本特征
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,智慧社区建设中的“智慧”特征越来越突出,社区软硬件建设成效愈来愈明显,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越来越强,基本建成了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现代化社区。智慧社区相对于传统社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:
1. 智能化。引进与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基础设施,在社区安全运行的基 础上确保工作人员投入其他工作。同时,社区可通过传感器等科技手段对该辖区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,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。除了在网上购物、查询交通拥堵等 信息外,物业、水电和然气等缴费都可以在网上实现,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。
2. 紧密化。人与人交流交往是社区邻里互动的主要方式,也是相互增进情感的重要因素。过去一段时间,见面是传统社区中居民与居民间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,智慧社区则重于微信联系。如今,尽管居民之间的见面没有过去那么频繁,但相互之间的微信沟通却成为了常态,无需相互见面就可以解决问题。这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团结合作,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3. 个性化。一个社区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,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发展。当代人的发展及其需求个性化,离不开智慧社区的发展和建设。个性化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,是未来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向。在信息化时代,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,切实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,以此实现为社区居 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。
二、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成就
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,我国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,打造数字社区,实现不同地区和部门数据共享,节约了彼此之间的资源。同时,为了方便居民办事,有的社区极力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和掌上服务大厅,给居民提供在线缴费、社保查询、咨询投诉、医院挂号、违章查询等服务,实现了社区居民“不出门,可办身边事”的目标。
1. 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稳步推进。社区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,把家庭、服务机构和政府服务结合起来,方便社区居民生活, 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。为了实现“智慧社区”的主要目标,地方政府、街道办事处等机构主动为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配备一台电脑、扫描仪、打印机等办公设备,帮助他们解决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难题,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。同时,加快便民服务终端建设,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。
2. 社区管理体系日益健全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以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强化,辖区里增加了社工服务站、心理咨询室、图书室、 活动中心等服务居民的窗口,解决居民八小时之外的消遣问题, 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少欢乐。
3. 社区政务服务平台日趋完善。坚持“构建大格局、汇聚正能量”的理念,以打造民生服务和惠民商业服务为目标,积极搭建政务微信服务平台,形成社区服务、媒体服务、党政服务、便民服务等综合体系;同时,按照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, 以便民服务为着力点,打造最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平台,实现智慧家居、社区安全等线上功能在线下得以落地和体验。
4. 社区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。当下,社区电子政务服务事项越来越具体,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,如民政、社会保障、应急救援等,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,提高了工作效率, 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,解决了社区居民“办事难”的现实问题。在此基础上,各个社区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特点, 将政务公开、查询咨询、事项预约等服务推送给社区居民,并对养老、卫生、教育、就业等社区公共服务进行整合,实现社区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。
三、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
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,智慧社区建设从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社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,社区服务功能更加显现, 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,得到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的肯定。但是,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,迫切需 要加以改善和解决。
1. 社区建设指导体系缺乏有效性。目前,上海、浙江、江 苏、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, 但智慧社区尚未形成具有普遍适用的体系架构和标准,各社区之间存在着资源条件不一致、信息化水平不均衡等问题,导致 智慧社区建设相对滞后。比如有的地方盲目跟风,缺乏地方特色, 居民知晓率不高和缺乏其他主体协同参与,致使智慧社区建设 的效果不明显;有的不能很好地结合本社区的实际,操作性不强, 忽略社区公共设施利用率,浪费了社区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2. 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度低。虽然智慧社区已建立了政务服务平台,但居民的参与度相对偏低。一方面,居民对 智慧社区的关注度不够。据调查问卷显示,41% 的居民对智慧社区不了解,有 44.6% 的居民不熟悉其建设内容,其中了解智 慧社区建设的居民占 16.3% ;另一方面,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。有 30% 的居民从不参加社区活动,经常参加活动的占 24%。
3. 社区建设主体缺乏有效的协商合作。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离不开行 政主体和市场主体的通力合作,其中包括政府 部门、街道办事处、社区居委会、社会组织、 居民等诸多主体。市场主体拥有先进的信息技 术,愿意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减轻不必要的工作 负担,以此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。居民个体平时工作忙,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 社区建设或其他公益活动,但有很多与自身利 益相关的现实问题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来解决。在智慧社区建设主体协作时,政府一直是社区建设事务的绝对主导者,其他主体是被动参与 的,造成主体之间难以形成密切的合作伙伴。
4. 社区的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。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乏力是制约智慧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。以往的传统社区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要 求并不高,但在智慧社区建设时代,社区工作 人员除了掌握一般的管理知识之外,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及其技术,以适应网络信 息化建设的需要。如今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有待 进一步加强,急需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互联 网专业技术人才为社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,而 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知识及其技术掌握 不充足,将严重阻碍智慧社区建设步伐。目前,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,有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达不到智慧社区 建设的水准,迫使社区工作人员亟需提升自己 的互联网专业技术能力及其他现代管理能力。
四、推进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
目前,我国正处于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, 城市智慧化、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,社区组织必须寻求更便捷更优质的方式方法。
1. 明确基层政府责任。智慧社区是智慧城 市的重要组成单元,必须全方位进行建设。围 绕智慧社区建设中“天”“地”“人”万物互联的核心问题,成立智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地方政府的主 要领导担任组长,负责诸如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规划、制定标准、 组织协调、监督检查、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。制定智慧社区建设的具体计划和实施细则,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每个社区工作人员,以此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。
2. 健全社区管理体制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,也是社区责任主体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。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居委会为了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工作规划,实施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转模式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, 政府应把握社会力量参与的界限和责任,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 参与主体作用 ;在党政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支撑下,确保政府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面向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。
3.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。一方面,促进社区居民普遍参与。在最大范围内听取和征集社区居民意见,培养社区居民的责任 意识和公民意识。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在线上发表自己有关智 慧社区建设的意见,通过智慧社区政务平台、微博官网、微信公众号等载体,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想法。另一方面,听取专 业人士的意见。通过召开智慧社区建设交流会和论证会,听取 具备参与能力的居民代表、社会组织代表的建议,然后分析社 区居民的各种诉求,实现社区居民从普遍参与向干实事的实质性参与转变。
4. 发挥政府指导作用。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,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。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在政府的 指导下,激发各主体参与热情。一方面,加大智慧社区建设宣传力度。利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向民众宣传“智慧社区”的相关知识及政策,让社区居民理解党委政府的用心良苦。另一 方面,制定参与主体细则。智慧社区建设的细则包括有哪些参与主体,怎么处理好参与主体间的关系,通过这些细则的推广实施,促使各参与主体主动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去。
5. 创新人才建设模式。人才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推动力量,也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。一是要强化培训工作。由所在街道办 事处牵头,举办社区工作者培训班,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,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。二是要推进智慧社区绩效考 核制度化。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智慧社区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进行督促检查,及时向街道办事处、居委会等有关部门通报智 慧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完成时效。三是要调动社区志愿者积极性。要发动本辖区的党员、老年人和未成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中, 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学习能力强、寒暑假休息等特点,鼓励他们参加智慧社区的宣传服务。
文章来源: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(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