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城市领域的运营和运维都做什么

很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,关注点都放在做什么样的方案、怎么建设项目,设计什么样系统,配置什么样的硬件设备等,核心是结合用户业务场景和需要,配套建设对应的软硬件产品,满足各项工作要求,从而形成一个大项目。项目建设期,主要围绕系统建设开展工作,要确保开发完成,推广使用,达到验收条件,通过审计。


今天来说关注度不是很高的话题:运维和运营。


01—为什么得有运维和运营


做了这么多项目,通常来说,政府项目验收完后,无非就是两种结果:持续优化迭代使用和废弃。


对于用户单位来说,持续使用着的系统,具备一定的生命力,会逐步生长,需要持续运维或运营,同时也会不断升级系统功能;而步入废弃状态的系统,审计完之后基本上就是系统的终结,没人再管;


对于企业来说,项目终验后,绝大部分资源会撤场,若没有其他新增功能和费用,进入免费运维期,基本上属于被动响应。等待进入运维期或有新的功能需求,有新的费用后才会增加资源投入。


所以对于很多政府建设项目,业界经常会有一些诟病:花了很多钱把一堆项目做完,之后大部分系统就不再使用,然而隔一段时间又反复立项,重复建设,完全没有充分利旧或持续发挥系统作用。


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业务或部门的调整,受政策或领导变动影响较大;另一方面是受经济发展对更新换代、推陈出新的需要的影响;当然还有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平台或系统运维、运营不到位。这里,就出现了与作为公司的我们相关性较大的话题,运维和运营。


项目的建设很重要,但是建设完成后的运维保障和持续运营也相当重要。那就来看看,在智慧城市领域,运维和运营一般都做什么。


02—运维做什么


运维在信息化领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概念,网站运维、机房运维、平台运维等,都是运维工作涉及的领域,说白了就是通过一系列人员和工具保障各类信息化设施的稳定运行。在智慧城市领域也是基本一样,以下只总结日常工作中接触比较多的三个方面。


一、软件运维


这个是再常见不过的了,建设期产生了一堆通用平台和应用系统,肯定需要有对应的人员保障系统建设完成后能够稳定运行,出了问题能及时响应,用户使用过程中有疑问能得到及时解答。


1、时间方面


软件一般是免费运维期一年,从项目终验通过后开始算起。


2、工作内容方面


软件运维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


(1)日常巡检

定期巡查系统并出具巡查记录和巡查报告,这个一般来说,巡查动作比较敷衍,以问题反馈为主。


(2)系统故障、Bug修复、功能升级


A、出现系统故障(无法启动、无法访问、无法登录 )等不确定性问题的排查和解决;

B、出现系统使用过程中功能方面代码级的bug修复;

C、简单的小功能升级,小功能又不好算费用,该升级还是得升级

D、系统适配性问题,不同类型的手机的显示不一致,不同电脑屏幕显示不正常、不同浏览器显示不正常等等;


(3)用户使用答疑


用户使用过程中,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用户不会使用系统的时候,比如说配置权限、忘记用户名密码、功能找不到等问题,都需要有对应的运维人员解答或者直接到现场帮助解决(很多系统用户都是政府领导,该上门服务还是得上门服务)。


(4)安全漏洞修复


市区一般都会安全部门对所有运行的系统开展常规的安全检测,或者行业某个组建发布补丁等,都会定期发布漏洞修复通知,要快速完成漏洞修复;


攻防演练期间,需要自己排查系统问题,同时在时刻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。


3、费用方面


免费运维期没有运维费用。


进入收费运维期,一般需要独立招标运维项目,开展系统运维,按行业取费标准,系统运维费=系统建设合同额 *(8%~10%)。到底是取8%还是10%,看客户预算或者心情。


4、人员配置方面


常规就是配置运维工程师,不需要技术很强,但是需要懂技术,涉及到代码级的开发,需要开发工程师介入。数量上,以复用为主,小项目无法全职配置,毕竟费用有限。


二、硬件运维


硬件运维一般包含机房硬件运维、指挥中心硬件运维、视频会议运维、物联设备等,机房的运维这里就不提了。以下主要说一下3类运维。


1、指挥中心运维


指挥中心建设时往往包含很多硬件设备,比如LED大屏幕、音频设备、分布式坐席设备、交换机、各类控制器等。运维期工作是确保这些设备不出故障,影响使用,同时也要做好设备损坏后的检修和报修工作。


日常工作以巡检为主,查看设备运行状态,出现小问题及时报修;重大活动期间需要联系技术支持到现场保障;


人员配置:以硬件运维工程师+厂家支持为主;


取费标准:常规按4%标准取费,针对核心硬件设备损坏的,需要另算费用,不然运维费包不住;


2、视频会议运维


随着之前3年YQ的折腾,这类会议比以前多了很多,省市区等各条线随时都有各种在线会议,每类会议都需要确保不出现问题,因此网络设备、视频会议终端、视频控制服务器的运维保障成为非常频繁且重要的工作。

常规按4%标准取费


3、物联设备运维


物联感知网络和设备建设也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大范围推广,各传感器设备在各个领域不断呗应用,比如消防栓压力传感器、烟雾感知传感器、水位监测传感器、用电监测传感器、位移传感器等都被广泛应用,摄像头也可以归为这一类,就更不必说了。


这类设备的日常监测以对应的应用平台巡查为主,由于分布在外场不同区域,出现问题后处理起来会比较麻烦,主要包括设备维修成本、场外施工成本、流量成本等,都是实打实的成本支出,而取费方面一般为合同价的4%~5%,因此运维成本较高。


三、综合运维服务


这一类其实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运维,但是在政府项目里也比较常见,可以理解为包含在运维合同里的人力服务,不具体做系统方面的运维,而是服务于政府部门,做一些日常事务,比如会议组织、办件处理、日常琐事或者常规事项等,跟政府的劳派人员从事的工作类似,给政府人员分担一些日常工作,减轻其负担。


03—运营做什么


如果说运维是保障系统和设备运行不出现故障,那运营可以简单理解为让系统和设备运行能产生更好的成效和价值。这类工作跟客户业务结合更强,比运维工作要求会更高,但对于团队和公司的业务能力及用户粘度提升也是非常大的,因此价值会更高,以下也只总结接触到的三类运营服务


一、指挥中心运营


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期,各地风风火火建设了很多指挥中心,建好之后,成为政府部门对外宣传接待、重要会议和日常办公的重要场所,如何让这个场所高效运行成为一个关键问题,政府单位无法全程保障,因此一般都需要有一个运营团队支撑指挥中心各项工作。


1、费用方面


这类运营费用不包含在项目建设免费运维期的范畴,一般都需要在投入使用时就进行招标,费用上目前没有固定的运营人员取费标准,常规以人力服务方式取费,根据不同的人员类型取费,从1.5~3.5万/人月的区间,相对比较动态。


2、工作内容方面


运营工作可以说是无所不包,大厅日常各种琐事都需要处理,其中比较关键的又有3类:


(1)会务保障:现场各类会议的会前保障,比如座牌、话筒、茶水、打印等;在线会议的会前调试,会中保障等;


(2)接待保障:负责对来访团关注的点进行宣讲,配合宣讲时对应的系统操作,切屏操作等;


(3)值班值守:7*24小时的值守,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有人在指挥大厅值守,以应对政府部门随时可能出现的使用需求;

3、人员配置方面


根据指挥中心的业务范畴,团队可大可小,但一般以现场管理+讲解员+运营人员的方式配置。

二、数据运营


这是当前政府部门非常关注的运营服务,核心是在系统建设完成后,通过汇聚的数据,怎么发挥数据价值,更好的指导业务工作开展。


1、工作内容方面


这与业务紧密相关,不同的用户单位对这类运营服务提出的要求会有不同,以下是几个常见场景:


(1)政务服务部门,希望通过政务服务办理事项的数量、人群、办理时间、满意度等数据的运营分析,得出对外服务的质量、市民的关注事项等信息,以便调整服务重点;


(2)应急管理部门,希望通过各类应急信息的汇聚,进行应急风险类型、场所、等级等进行预测,及时发现关键风险点并做好应对;可能涉及监测预警、数据分析、研判、应急保障等服务内容。


(3)疫情防控部门,需要提示开展数据的收集、分发、提取、上报等数据服务,满足紧急状态下各类数据的及时上传下达;


(4)城管、网格等部门,希望提供业务系统的日常操作,包括日常事件的流转、跟踪、电话接听、数据统计分析、各类报表整理等;


(5)大数据部门,希望提供数据的日常接入、处理、分析等工作,同时对于数据开放共享及专题分析也有较强的诉求。


2、费用方面


由于涉及更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,取费标准不固定,报价格也相对好报,不局限于单纯的人力服务,可不按人月计费。

三、网站运营

这个其实跟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比较像。


在政府领域这类诉求比较大的是对外服务型的网站,比如政务公众号、小程序、APP、政务服务网等各类服务于市民和企业的窗口网站。
运营的核心是完成信息传达和反馈,通过各类活动策划,信息点收集和分析,发现用户的关注点在什么方面,进而对应形成下一阶段的策划,目标是将活跃度提升,满足政府部门和市民、企业的连线要求。


最终是实现政府各类政策和服务及时传达到市民和企业,同时将市民和企业纳入政府治理的体系中,参与政府希望他们发挥作用的一些方面,比如城市问题发现、个人诉求反馈、事件协同处置等。


04—可以多考虑一些什么


运维和运营是两个有区别也有关联的工作,相对于项目建设,这些两个工作的项目规模不大,但却是一个可持续产生收入的增长点,这类项目与建设项目也不同,需要不断挖掘需求,规划内容,申报资金,这类 项目的确定性的,每年都需要支出,减少了频繁去挖掘项目的痛苦。


同时由于用户粘度较高,团队一但确定,替换成本也较高,用户一般很少会更换团队。再有就是由于随时跟客户在一起,接触很多信息点,产生新项目机会概率也相对较大。


因此,这个是值得好好研究和投入的增长点。


要关注的一点是,实施过程中,一定要把服务做好,用户需求响应好,有些该承担的工作就主动承担,能包得住的成本就包进去,毕竟项目规模相对主观,用户意见很重要,能持续拿到高利润的单子何乐而不为。


来源:莫大侠